English

领时代风骚 创辉煌业绩

1998-05-08 来源:光明日报 倪迅 编辑 我有话说

用心血和汗水开采光和热的张彦生

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东坡煤矿一区班长张彦生,参加工作12年,先后被评为铜川市和煤炭部劳动模范,1996年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矿工们说:“这荣誉都是用血汗换来的”。一次为了抢救被埋在冒顶矿道里的50多根液压支柱和50多根钢梁,他和两个工友用双手一点一点扒,整整扒了30多个小时,为国家挽回了3万多元的损失。他带领的这个班,没有发生过一起伤亡事故,质量标准化在全矿名列前茅,产量直线上升,从1993年年产6.5万吨上升到1997年的14万吨。他还敢为人先,技术攻关当尖兵。两个从英国进口的采煤机组,因技术问题难以处理被“搁浅”14年后,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张彦生这个班。张彦生到处查资料、向人请教,先后数十次翻阅英国机组的图纸,不仅解决了难题,而且还改进工艺,进行技术革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还向全班提出人人节约一根搪木棍、一块荆笆、一锨浮煤、一颗螺丝的建议,五年中节约、利废达60多万元。这位来自陕北老区的农民儿子,用心血和汗水开采着光和热。

把个人和祖国焊接在一起的艾爱国

艾爱国是湘潭钢铁公司一名焊工。他原是招工进厂的下乡知青,通过艰苦的自学,在湘潭市第一个获得气焊和电焊双合格证书。30年来,他先后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难关207个,改进工艺34项,成功率达到100%,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500多万元,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1983年他攻克了100多公斤纯紫铜的高炉新式风口焊接难题,并将自己的实践写成论文《钨极手工氩弧焊接紫铜风口的焊接》,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智慧和“绝招”解决了很多焊接高手望而生畏的难题,被焊界誉为“神枪”。为解决氩弧焊接铝镁合金这一难题,他进行了一年的摸索,先后攻克了从德国引进的6000立方米和30000立方米制氧机的一系列焊接问题。他结合探索实践发表的论文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的老板高薪相聘,被他谢绝。有的大学生问他要什么回报,他说:“我所理解的回报、价值,首先是精神,然后才是物质。”如今他最大心愿是,能在国内外高精尖的大型焊接工程中中标。

在技术殿堂不断攀登的生产能手林菊凤

贵州航空工业集团西南工具总厂刃磨女工林菊凤,自1985年至1997年的13年里,累计完成生产工时104624小时。按每月制度工时208小时计算,她把工作时间推进到2026年,被誉为“跑在时间前面的生产能手”。她肯吃苦,更肯钻研。加工比筷子头还小的微型立铣刀的周齿后角是刀具刃磨中的难题之一,公差只有千分之几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好比在机床上搞微雕,稍不留意,尺寸就超差。林菊凤一次次寻找规律,一点一滴积累经验,终于总结出一套独到的加工方法。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产品合格率达到98%。亲眼看过她轻快自如地磨制刀具的外商,竖起大拇指,连称“OK”。她当之无愧地获取了国家级工人技师证书。1995年,她的名字载入了共和国劳动模范的名册。她说:“我很爱自己的岗位,每天看着砂轮喷出的一串串多彩的火花和自己刃磨出的一件件银光闪亮的产品,就有一种美的享受和快乐。”

情暖旅客的列车员钟声

作为重庆铁路分局重庆客运段的一名列车员,钟声把“让旅客放心满意”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在14年工作中,获得旅客表扬45500多次,报、刊、台表扬100多次。他在服务中坚持做到手勤、脑勤和嘴勤。清扫车厢地板,人多拥挤,拖把、扫帚把长了不好使,就把它做成短的;坐席下面扫不到的,就蹲着、跪着清扫。有两位离休的老年夫妇去重庆旅游,他不仅热情介绍,而且在下车后主动帮他们提行李,带他们找住处。由于当时天下大雨,道路泥泞,他又主动背老大娘到旅馆。一位美籍华人坐了他服务的车厢,在从美国寄来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中写道:“你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你自己是想象不出来的。你真诚的微笑,一流的服务,我一闭上眼睛就会浮在脑海里。”几年来,曾有700多人因找钟声安排座位、办理卧铺,送小费累计5万多元,都被他一一谢绝。有两位台胞为感谢他的服务,送给他100元人民币,他说:“解决困难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们列车员不收小费。”

无怨无悔地奋战在水运第一线的杨小虎

杨小虎,南京江海集团江苏627轮13船队队长,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受到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水上运输,迎风斗浪,漂泊不定,尤其是1000吨级的内河拖带船队,其工作条件的艰苦是岸上人无法体验的。杨小虎10多次放弃上岸工作的机会,把根深深地扎在船队。自1979年担任队长以来,他放弃了1000多天的休假日。1989年,组织上任命他为轮驳公司副经理,文件下发了,办公桌摆好了,但他还是活跃在风浪中。为迎接市场经济对国有企业的挑战,1993年江海集团推行船队承包制,他毅然带头签下了承包合同,同时仔细琢磨装、航、卸各个环节如何挖潜,一分一秒缩短航运周期,营运收入连续4年在江苏内河航运同类企业中名列前茅。对船队他要求严格,一旦发现少装货物,就马上补足,以优质的服务、过硬的行风被誉为“信得过的船队”。

自强不息的工人发明家刘铁儿

今年56岁的刘铁儿,是广州市南洋电器厂运输班班长。虽然他小学没毕业,但凭着刻苦、顽强的精神,他自学了基础文化知识,自学了高中、大学的数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材料力学等课程,还自学了汽车原理,搞起了汽车技术改造。他自行设计制造了60多台(套)各种类型的装卸机械,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角落。他发明的装卸机械比许多同类的洋机械更胜一筹。手动起重叉车、有变速装置的手动葫芦等五项发明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有了刘铁儿设计制造的专用装卸机械,在南洋厂,运输班工人过去那种一块搭肩布、一根扁担、一条麻绳,满身污渍的面貌早已不复存在。据估算,他每天在本职工作以外花2个小时搞技术改造,等于多干了十年工作;他为企业创造和节约的价值,超过360万元。曾为刘铁儿徒弟的太阳神集团总经理非常佩服师傅,诚恳邀请师傅到战略发展部主持策划集团的发展大计,他谢绝了。他常说:“我的特长是搞技术改造,我的事业在南洋厂。”

与群众心心相贴的邮递员曹罗生

江西省萍乡市邮电局邮递员曹罗生,在邮路上已经跑了28个春秋,行程5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2圈;累计投递报刊3000多万份,投送信件、汇票、包裹200多万件,质量全优;报刊流转额高达33万多元;加班加点30000多小时,等于多干了13年活,提前跨入2010年。过去,萍乡市赤山乡有一些山区邮路不通,有13个单位的邮件交由路边的代销店捎转。1983年曹罗生一到赤山,就直奔山区,天降大雨,他就用肩扛着自行车一步一步往山上爬,使得山村的群众第一次见到了“绿衣使者”。原来靠捎转邮件的单位也能天天看到新闻了。信息随着老曹的脚步进入乡间、田头、矿山、学校,山里开始出现“专业户”、“万元户”。为促进党报党刊的发行,他特意请一位教师帮他写了一份承诺公告:“欢迎订阅报刊,保证按时投递,如果出现遗失,定当以一罚十。”这份公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报刊订阅量和流转额大幅上升。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邮件投递产生许多困难。他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变迁情况,使搬家的居民也能及时收到信件。1994年3月16日,他不幸被撞伤,还挣扎着去捡散落在地的邮件。在医院想到有10多本杂志被弄脏,让爱人去买了新的再送用户。群众闻讯后,先后有600多人到医院探望,1000多人打电话问候,电视台也设立专题节目连续报道。他是群众多么热爱的邮递员啊!

敢于迎接新挑战的老劳模张维东

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张维东,是个老劳模。1992年3月,为了帮助下岗工友,给企业分忧,他不顾亲友反对,主动申请下岗,带领先前下岗的32名职工自谋生路,组织抹灰工程队,创办新企业。没钱怎么办?他向老父亲和大女儿借了4100元养老钱和嫁妆钱。企业进入市场后,他吃过闭门羹,上过人家的圈套,但最后还是以低价优质的工程占领了市场。1996年后,他适应市场的需要,把抹灰队扩大为“鞍山市三建装饰装潢公司”,又吸纳了25名下岗职工,任务紧急时还临时安排三建公司内部待岗职工千余人次。他常说:“只要我有饭吃,就不会让同志们饿着。”瓦工王宏才家里液化气罐爆炸,张维东闻讯即打车送去2000元钱,把王宏才送到医院后,当天就把被损坏的玻璃给换上。可他自己的家却并不富裕,他的月工资坚持只拿职工的平均数,按规定可以拿的兑现奖6年间已有五六十万元,可他分文没拿。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党多做些工作,为职工多做点好事。”

用汗水清洗历史文化名城的德吉卓嘎

56岁的德吉卓嘎,是拉萨市市政养护管理处施工队队长。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了近40个春秋。为拉萨市区89公里的下水主支管道的疏通、1570口检查井和3800口雨水井的掏挖、71公里沥青路面的维修和补修,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掏挖、清理过程中,令人窒息的气味常使掏挖人员头晕、恶心、呕吐,可德吉卓嘎从来都是第一个下管道,带头进行清理疏通。她没有多少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共产党人的实际行动。她非常关心每一个职工的疾苦,他们的家里她都去过,因病住院的职工她总设法去看望。对待有错误的同志包括借酒辱骂过她的人都一视同仁。由于她的耐心教育和大胆管理,历年来施工队的出勤率都在95%以上。

湖北省东风汽车公司总装配厂调整车间调整工王涛的事迹,已在本报介绍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